◎记者 张琼斯
7月14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,上半年金融总量合理增长,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,融资结构持续优化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。
数据显示,6月末,广义货币(M2)余额330.29万亿元,同比增长8.3%;上半年,人民币贷款增加12.92万亿元;初步统计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.83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4.74万亿元。
信贷总量增长、结构优化
上半年,信贷呈现“总量增长,结构优化”的特征。6月末,人民币贷款余额268.56万亿元,同比增长7.1%。“还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因素影响后,贷款增速保持在8%左右。”业内专家表示。
在一揽子政策助力下,信贷稳步增长。业内专家表示,工业生产、设备更新等领域有所回暖,家电、汽车补贴等“以旧换新”政策发力,社会预期有所改善,带动有效信贷需求释放。
广东某农商银行称,该行利用降准降息政策,在利率定价上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降部分传导至企业,叠加财政贴息等补贴政策,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明显下降,用款提款意愿增强。
季节性消费需求集中释放,也对信贷增长形成支撑。市场人士称,6月恰逢“618”促销的关键节点,加之暑期出行规划迎来高峰期,居民消费需求集中释放,对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有所增加。
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求,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,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领域贷款量增、价降、面扩。
5月末,科技、绿色、普惠、养老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贷款余额103.3万亿元,占本外币各项贷款的38.2%;同比增长14.0%,增速比各项贷款高7.3个百分点;5月,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新发放贷款(本外币)加权平均利率为3.69%,比上年同期下降56个基点。
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,继续为企业和居民部门“减负”。1到6月,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.3%,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;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.1%,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。
低基数效应带动M2增速回升
业内专家表示,上半年,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股票、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,融资结构不断优化,流向实体经济的总资金规模仍维持在高水平上。
政府债券是拉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。初步统计,202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.83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4.74万亿元。其中,政府债券净融资7.66万亿元,同比多4.32万亿元;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07亿元,同比多493亿元。
业内专家表示,从总量看,今年上半年政府债券供给较去年显著增长,特别是5月以来发行进度较快,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明显支撑。从节奏看,今年政府债券明显靠前发行,与去年政府债券发行先慢后快形成节奏错位。
“据估算,今年上半年,一般国债、新增地方债的发行进度基本过半,发行节奏快于去年同期约10到15个百分点,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快。”业内专家称。
与此同时,低基数效应带动M2增速有所回升。6月末,M2余额同比增长8.3%,增速比上月提高了0.4个百分点。业内专家认为,M2增速回升与上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有较大关系。
去年6月,M2同比增长6.2%,处于历史低位,主要受治理违规“手工补息”、债券市场行情带动居民存款向理财分流等因素的影响。若剔除去年低基数影响,两年平均下来M2年均增速在7.2%左右。
金融总量有望实现合理增长
展望未来,业内专家认为,当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总体处于观望阶段,而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没有改变,预计未来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会观察和评估国内外经济运行状态,灵活把握。
“我国经济具备较强的内生动力和长期韧性,随着存量政策效应持续发挥、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发展,内需有望持续扩大,社会预期也将有效提振,经营主体活力还会进一步增强。在社会有效融资需求逐步改善的同时,金融部门也会继续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。”业内专家表示。
金融总量有望实现合理增长。业内专家称,下半年,考虑到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的错位效应将逐渐收敛弥合,治理“手工补息”的低基数效应也会逐步减弱,预计金融总量增速将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“从全年看,贷款能够维持合理增长,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有保障。”业内专家判断,随着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持续发力显效,全年信贷仍将维持合理增长,对科创、消费、绿色、普惠等重点领域支持将是有力度的。
责任编辑:张文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